(一)科研条件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节水农业试验站(试验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海拔1535—1572米,地势较平坦,深居内陆,属大陆性中温干旱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日照长、温差大、降水稀少变率大,农田依靠祁连山融雪和地下水灌溉,具有西北干旱绿洲灌区典型的区域特征。全年平均气温7.1℃,年平均降水量129mm,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85小时,全年平均无霜期153天。试验站土壤均为灰钙土,土壤酸碱度为7.5,土壤含盐量0.1%,从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旬为冻土期。
试验站(场)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条件配套,农业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固定资产4321万元,综合办公楼2600㎡、专家公寓楼972㎡、实验室431㎡、检验检测室360㎡、挂藏室1500㎡、农机库60间、智能连栋温室10829㎡、日光温室27座、 恒温库12000万m³、蓄水池10000m³、灌溉机井6眼、渠系7.2km、田间输水管网86km。拥有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全自动化学分析仪、监测仪等总价值2100万元的常规科研仪器设备及农机具182台套。是理想的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
(二)科研平台
试验站(场)现有科技部干旱灌区节水高效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农村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甘肃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牧草育种创新基地、青藏区综合试验基地(甘肃省)、国家农业环境张掖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甘肃省精准灌溉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绿洲农业节水高效技术中试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农科院土肥所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作物所张掖玉米育种试验站等院级试验站3个。同时,与国际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水土资源研究所、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合作、资源交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试验站现有绿洲农业高效节水与水肥调控、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6个学科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常驻科研人员38人,其中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17人,科研服务和后勤保障人员70余人。主要进行作物水肥高效利用、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寒旱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区域农田环境监测、特色林果高效试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种子种苗繁育等试验示范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培训。
(三)科技创新
目前,试验基地收集保存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1.6万余份,大规模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工作,鉴定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余份,筛选优异种质500余份,优异资源分发利用2000余份(次);在作物常规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单倍体、理化诱变、分子辅助选育等方面有坚实的基础。创制高产、优质、抗逆等目标性突出的新种质80余份,选育的陇单系列玉米新品种,集早熟、高产、品质优良、高抗茎腐病、抗倒伏、宜机收等优良性状于一体,同时研发建立了品种的三系配套杂交种制种方法。陇单系列玉米品种的育成为我省玉米生产提供了新的换代品种,大幅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水平,对我省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研发提出玉米膜下滴灌及垄膜沟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同时集成河西灌区主要农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有效提高灌区作物的生产效率,为区域高效高质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另外,基地在资源共享、科技推广、技术难题攻关、政策形势分析、人才培训等方面已搭建成立全省的共享服务平台,能为重大品种选育及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和先进的技术支撑。
(四)科研成果
长期以来,试验站(场)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承担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科研项目200多项,坚持不懈服务“三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河西地区农业发展和全省科技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十三五”以来,承担并实施科技部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国际合作各类项目50余项,项目总经费达5588万元。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获得作物种质资源8000余份,审定登记作物新品种11个;出版专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制定技术标准2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培养高级职称科技人员9人,国内外硕博士研究生21人,博士后在站4人。通过各项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累积推广面积达到1155.72万亩,累积增产3.08亿kg,累积节水4.28亿m3,累积节肥0.85亿kg,新增销售额32.31亿元,新增利润13.36亿元。
Copyrights © 2020 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 版权所有 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城南九公里 邮编:734000
电话:电话:0936−8582491 E-mail:405117500@qq.com